黑夜中被追赶的人 之《四海本色》观后感
四海本色突出了哈瑞的底层人生中欲望,总想大富大贵,过上舒服的有钱人的生活,一直都在奔波,投机,钻营,接近有钱人,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和外快,给酒吧拉生意,联络穷人投资买股票等等,只要是机会就不放过,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在资本主义那个欲望的社会里,每个阶层都有一定的利益圈子,从福利院长大的孩子梦想着不再受苦,不再受人歧视,总想做一番大事业,他找到了机会想操控伦敦的一场名人之间的摔跤比赛,名利双收。结果局面并不像他想要那样发展。银狐酒吧的老板为了200英镑的事报复哈瑞,导致谁都是输家,没有赢家,银狐酒吧的老板娘海伦走了,索罗自杀,哈瑞被杀,举世闻名的摔跤手乔治为了打败对手用完了最后一丝气力……
这部电影具有深刻的警示,所有想要的幸福其实很简单,但却那么不容易得到,人的欲望总是蔽聪塞明,心智糊涂,路越走越弯,离初心越来越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如果能做到后面一半,生活也能安然度过,自我认知非常重要。
伦敦桥头的聚会 之《四海本色》观后感
城市与夜,夜可以是今夜,明晚,昨夜,城市就是伦敦。“ijust want to be somebody.”这么说来《南方车站》并没能表达出这种核心意图,周泽农的角色太佛系了。皮条客的手段,18分钟人物灵光一现的拉镜头。无所不能的骗术,银狐妻子对丈夫的敷衍,肥胖奸商的笑声,年轻骗子渴望出人头地,俯视奸商的声嘶力竭。角色完全活了,周泽农则是死的。律师登门,外视角看到了,一切都只是小人物自嗨的高潮,内视角却已经狂躁。拒绝律师的建议,各怀鬼胎的老板与员工,为的是促成更大的暴风雨。哈利才是joker的最佳人选,电话那场戏,用架子鼓达成完美节奏,先是哈利疯狂敲鼓,结束的时候,老板轻轻拍了一下镲。抢过电话,挂掉,自杀的老板,因沾水而露馅的假凭证。“我人生头一次,简单容易的点子。”喊哈里去办照是唯一的疏漏吧,不过无伤大雅。
电影是一出创业未半中道崩的悲剧 之《四海本色》观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寇,成了就是类似《教父》,《好家伙》之类的黑老大电影。但是,这电影反映一个底层小人物一心向上爬的奋斗,然则这不是一部教父电影,而是一出小喽啰“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式的悲剧。男主在影片最后为了女主过上好生活的那段,堪比欧亨利的讽刺小说和星新一的讽刺小说,真是让人唏嘘不已。男主女友是一个纯粹的好人,男主老板女友是一个城府不深的人。
四海本色 之《四海本色》观后感
朱尔斯·达辛的这部黑色影片,节奏紧凑,以酒店皮条客哈瑞为主角,从其卑微的社会角色,贪婪投机的赌徒心理为起点,在看似有机可乘的机会下终究还是赔上了性命。影片中各个角色形象丰满,在众多的特写镜头及黑夜、狂奔的视角下,所要表达的已经不只是男主咎由自取的命题,在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环境里,被抹杀的永远只是那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从黑夜里出现,在黑夜里生存,又从黑夜里消失。
Night and Twilight 之《四海本色》观后感
黑色电影往往是关于一个不稳定平衡被破坏的故事,而破坏平衡的扰动因素,常常表现为蛇蝎美人的形式。平衡,是表现为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数时候是男主人公,但偶尔也有被homme fatal诱惑的女主人公,比如The Prowler)过着平静、稳定的生活,而不稳定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这种生活却有一种隐隐的不满、躁动,所以当遇到外界的诱惑的时候,他们就不能自拔地被拉离了正轨,而对于一部黑色电影来说,这样的逃离造成的结果基本上都是灾难性的。
但也有另一种黑色电影,它的主人公就是不稳定因素,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平衡的破坏者,这些主人公一般是警匪片或黑帮片里的罪犯,比如《小凯撒》、《国民公敌》。当然,他们撼动平衡的最后结果,是他们自己的毁灭,而社会恢复平衡。
《四海本色》作为黑色电影,就更接近后者,但它的主人公Harry并不是个罪犯,他也没能改变社会的平衡,哪怕是暂时的也没有。他只是处于社会的边缘,他"want to be somebody",但所有人都知道,他的事业不会成功,他的女朋友Mary爱他,但并不相信他,他去找人借钱,同样也没人相信他的"life of ease and plenty"的许诺,所以当他要求酒吧老板Phil投资他的摔跤经纪事务的时候,Phil像听了一个天大的笑话那样笑得那么开心,而他变得那么绝望和歇斯底里。无论在白道还是黑道,他只是个在边缘努力奋斗的小人物,铤而走险地想在比他强大得多的人和势力之间周旋,想获取自己的成功,就像一只游走在大象之间的老鼠那样,最终他是被风险而不是成功吞没。
在第一种模式的黑色电影里,蛇蝎美人某程度上担负着主角走背字的客观原因(所谓他者),主角不是没能力没地位没头脑,只是蛇蝎美人的诱惑太大,让自我背弃了超我,“不是我军无能,而是Gong军太狡猾”。但本片的Harry并不受蛇蝎美人诱惑,他所作所为的动机也完全由自己承担,所以他跟其它很多黑色电影的男主角仍有一定差别,他既不道德,也不体面,更不成功;没有任何外在原因可为他的堕落辩护。所以无怪乎在黑色电影当道的当时,纽约时报还给了它这么低的评价(对它的形容词基本上就是古怪、下流、垃圾、不道德、不体面)。
Helen是比较接近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形象的一个角色,她像其他“蛇蝎美人”一样,跟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在一起,她迫切希望离开他,她希望借助另一个男人的力量,并且诱惑他。可惜,被迫不及待的愿望冲昏了头脑的她诱惑错了对象。Harry不是一个有稳定体面社会地位的男人,他太过boyish,"like a kid playing in a man’s world",又何来拯救Helen的能力。其实Helen和Harry更像是对等的不稳定因素,他们都不是社会平衡的一部分,但他们的扰动又导向不同的目标。相比较起来,Helen原来的社会地位都要比Harry更稳定,所以在他俩的关系之中,是Harry欺骗了Helen,使她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1992年德尼罗重拍版的《四海本色》里,剧本去掉了Gene Tierney的角色(Mary),因为这个角色是当时Fox的老板为了让失恋有自杀倾向的Tierney有份转移注意力的工作而临时安排进去的。但是92版的电影也改变了故事的结尾,Harry在被追杀和枪击以后,救护车把他救走了,他在Helen的怀里醒了过来,两个人因此得到了重新开始的机会,所以据说当年这部电影曾经被译成《将功赎罪》。
不知道1950版的电影剧本,在加入Mary之前的版本会是怎么样,但是它仍然会是一部绝望的电影。整部电影一直暗示着Harry的宿命。他一直逗弄刺激着摔跤手The Strangler,The Stragler是很愚蠢,没有头脑,可是他是只不受控制的野兽,Harry以为自己能操纵他,但电影也不断告诉观众他的行为有多危险,他被The Strangler像只小鸡一样拎起来,被施以老拳,最后被Strangler掐死。表演和细节上,Harry的宿命也是注定的。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当Harry向Phil要签约用的200英镑的时候,他开心地告诉Phil,他成功争取来了The Strangler,边说边兴奋地敲着鼓和锣,但换来的是Phil对他的指控以及诅咒,最后Phil还宣判似的敲了一下锣,就像敲响了Harry的丧钟。
电影上映时,英国和美国上映的是不同的剪辑版本,一是音乐不同,英国版的配乐没有美国版那么戏剧化和浪漫主义,而是小品式的轻巧随意,就有点像《第三个人》配乐的感觉。欧洲毕竟比美国世故,对于人世的悲欢离合,往往能更淡然甚至戏谑。不过,更接近导演Dassin意图的是美国版(虽然那时候他因为麦卡锡主义而被列入黑名单,未能直接参加任何剪辑)。美国版那激昂的音乐和片中浓郁绝望的黑色结合更相得益彰,而美国版的结尾,是Harry被扔进泰晤士河,黑帮老大Kristo面无表情地把烟头扔进河里,转身离去就结束了全片。其实从某个角度说,美国版的结尾比英国版浪漫,因为黑暗绝望的浪漫也是浪漫,谁能说诺瓦利斯、霍桑的阴郁的浪漫主义不浪漫呢?而英国版的结尾,是Mary和Adam结伴走入桥上的晨曦之中,颇有“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的味道,世界上谁少了谁活不下去呢,更何况Mary离开了Harry,她只会活得更好。
不过导演Dassin并不认可英国版的结尾,这个结尾暗示Mary和Adam将会得到他们的幸福,导演一直精心设置的黑色光影也融入一片晨曦之中,这与这部电影的状态不符。就像电影的预告和某CC版DVD评论里所说的,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各有所图,可是没人得到他想要的,错误的关系把错误的人联系在一起,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但没人是胜利者。晨曦虽然到来,但人心仍是黑暗。
每个人都是无辜的 之《四海本色》观后感
哈瑞只是想要成功;
玛丽只是想要一个家庭;
海伦只是想要哈瑞的爱情;
克里斯多只是敬爱他的父亲;
银狐的老板只是想要捍卫他与海伦的感情;
菲利普只想争得自己作为拳击手的荣誉;
费根只是想要钱;
他们只是想要……
其实我很佩服男主角追求自己梦想的精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也是“很有一手的”;只可惜时不我待,每个人的“想要”最终造成了一个人的最悲剧,最后一把无力回天式的情意,壮志未酬,含恨离去。
片中的爱情线索非常简单,主线故事也并不复杂,但正是些亮点铸就了一部电影的成功。让我臣服般的打了5颗星……
1、摔跤场面——说实在的,“血腥画面”我是没少看,已很难有什么“番茄酱”能让我这般的心惊肉跳,我相信这不仅是摔跤运动的力量,还包括了老式黑白电影的一丝不苟的魅力。那是真实;脸庞早已逝去,但是光彩不会消逝。
2、古典美女——昨日刚好有“奥特曼”给我看赫本晚年接受采访的视频,并啧啧感叹着说“女神也有老的那一天”;的确,那个年代的美女并非如当下,布料都省了几尺,但60年过去,在胶片里,魅力依然不减,高贵,知性,美丽,优雅,无懈可击。
3、复古服饰——alright,我的关注点之一,嘿嘿,都说时尚这东西是风水轮流转,从片中就可一瞥端倪;从哈瑞脚下的鞋子,到海伦出走时的头饰,放到今日也会是IN得“闪闪惹人爱”的潮物。
总之总之。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感动让我思考了。无需多言。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