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青春夢工廠》這個片名是誰取的,還是“場”,而不是“廠”,好像是要強調一種手工業小作坊的感覺,雖然之於劇情來講,也不能說錯,但也沒必要那麼“精確”吧,讓人一點產生夢想的感覺都沒有,只會想到一個瘋狂製作翻版碟的地下小工廠。
彭浩翔導演的《AV》故事不復雜,影如其名,就是一群年輕人利用各種便利手段,真槍實彈的跟日本成人女星拍AV的故事,雖然過程中竭力與政治與社會表達掛鉤,但終究不是像1996年的《性書大亨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甚至《全裸導演》那樣的“大主題”作品。其實這部電影,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可以視為《買凶拍人》的番外篇,而在技法與結構上,也會令人想起《大丈夫》來,特別是最後那個反轉,跟《大》更是如出一轍,殊途同歸。
回到本文的題目:如果《青春夢工廠AV》是一部內地電影,這算不算是一個偽命題?
算,也不算。
只有美國佬會這麼沒有立場,說這種模棱兩可的話。到底算,還是不算?只能二選一。
不算。
當然,話說回來,雖然《AV》開頭引用了國際大導演陳凱歌先生的名人名言,但那也沒用。就算是陳導自己也曾在美國拍過一部大尺度電影《溫柔的殺我》,但回到內地,他也只能老老實實的把衣服一件件熨好穿好。那剛才那句話,為什麼還不算是偽命題?
因為,AV雖然不能是敏感詞,露點是不能存在的,但AV這片的精神品質是可以被提煉萃取出來,而且應該是放諸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
而對這故事國內版的設想是這樣的……當然有經驗之士可能會反駁,內地的審查是沒有框架與細節的,除了隨心所欲之外,還會隨著各種可抗和不可抗力而產生聯動變化……這當然是誰都知道的實情,但問題是,然後呢?然後就是等嗎?還是像等待彗星撞地球一樣,等著分級制從天而降?
還是更“現實”一點,讓這個所謂的審查,更細節,而且更透明。擴展出去,就如同一部電影的拍攝成本,那應該不是什麼重要的商業機密,不妨變得更透明更細節更精准一些。而我這將近兩個月,跟江老闆,南生姐等大佬大姐大“聊”各位的代表作,不是私下裏,也不是含糊的影評褒貶,而是以更細節更透明的方式,相信這也是讓整個電影市場的生態趨於良性的不二法門。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之前也提到過,這邊在電影面前,不是人人平等的,同一個題材,這人可以拍,大多數人就不可以拍,然後能拍的那位還會以此當作是對於審查的突破,從而收穫票房與口碑紅利,這是比一般的行徑更為下作的手段。
還是回到我的內地版設想:以藝術之名在一幫人面前脫衣服,除了拍AV,還有拍歐陸風格的藝術片,當然後者也不符合國情……除了在澡堂洗澡,可那一般又跟藝術扯不上什麼關係,那就只剩下一種可能了,學畫的畫裸女。
幾個有為青年,想報考一家私立美術學院,那個創辦人特別有名,留學過日本,還以畫裸女聞名於世。而這幾個有為青年,雖然畫工都很不錯,各有強項,有的擅長漫畫,有的強於速寫,有的總是畫靜物,有的是走各種當代藝術瘋狂抽象路線,但到頭來始終找不到自己的路線。但這幾個有為藝術青年,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來沒有畫過真正的裸女。而且因為家長一般都不太同意,這幾位又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冒倫理之大不韙,找老妹甚至老媽來畫的可能性,都是零。
可如果不畫裸女,不投學院創始人所好的話,被錄取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為競爭太激烈了,倒也不是說那些競爭者都能真正畫到裸女,而是因為在公平競爭之餘,還有很多潛規則的存在。辦法不是沒有,這幾人中間,有的有女朋友,但問題是,就算那女朋友肯,那傢伙自己未必肯,正所謂朋友“妻”不可欺,也不意味就可以脫光了,讓朋友大畫特畫。一番波折後,又出現一個可能性,有一個女生之前跟這幫有為青年裏的好幾位都談過戀愛,之前這些男生彼此之間未必知道曾“共用過資源”,此次為了畫畫的大事,這幾位有為青年決定放下“門戶”之見,一起去求共同的前女友,放下衣服和心理包袱來共襄盛舉。本來以為好事已成,大家掏出畫筆,準備比劃描摹勾勒,再上色……但沒想到,關鍵時刻這女生的現男友闖了進來,大鬧畫室,功虧一簣……
離報考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但藝術裸女還沒有找到,諸位文青心急如焚。這時救命恩女從天而降,更準備的說,是從東瀛飄洋過海而來,她是一個日本留學生,還是學畫的,還會說國語和廣東話,溝通無障礙,長相和身材讓長澤雅美北川景子麻生希松島楓等自歎弗如。既然是學畫的,就和這幫文青更有共同語言,更能理解彼此的藝術衝動,和創作熱情。於是認識之後,便很快談起了合作,本來是想敲定一個做女模特的價錢,但沒想到,她不要錢,免費……這太誇張了,當然也不是完全的免費,而是在給他們當裸體模特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當她的裸模。
於是,在脫女生衣服之前,先被對方給扒了個精光,這幫有為文青此時也更設身處地的瞭解到做一個職業,優秀的裸模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當然有付出就有回報,在誤會這位日本女生“始亂終棄”之後,容貌與藝術修養都超凡脫俗的她,讓幾位有為青年的畫技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但自我的水準,與“客觀”的標準,未必總是一致的,這幾位報考這家私立美術學院,前幾輪一個個都被刷了下來,只剩下一個倖存的。但顯然負責招生的主任看他也不太順眼,因為其實名額早就“內定”了,都是跟這個主任打過招呼的。而且這個主任還聽說了這幫傻小子找日本姑娘當裸模的事情,於是在接下來的一輪中,給有為青年中唯一倖存的那位,單獨出了一道題,那就是畫一幅春宮圖,既不能是中式的,也不能是日式的,而是兩種畫法的糅合。那一個倖存的主角知道主任是有意刁難,但為了最後的錄取希望,不得不在接下來的規定時間裏完成這幅作品。
他不想再麻煩日本女留學生,但她自己找上門來,而且聲稱自己也想畫一幅春宮圖,還是中日兩種風格的融合,於是接下來發生了某種近似不可描述的事情,還成就了兩幅不可多得的春宮畫。但倖存主角的那幅畫被主任批得一錢不值,眼看考取的希望破滅之時,這家私立美術學院的創始人像神仙一樣降臨,對主任的觀點大加駁斥,同時批評了他“舉賢不避親”的可恥行為。
眼看就是一個大團圓結局,當被錄取的第一男主,想跟日本女留學生繼續發展感情時,卻發現她其實是美術學院創始人的情婦,在她眼中,他可能只是一個有趣的中國小男孩罷了。第一男主此時發現,他可能跟《AV》裏的那些男生一樣,太傻太天真,更像陳凱歌導演那樣也曾誤認為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太過重要……
疫情使然,经济发展受阻,目前仍处在缓和期。在这种不可抗力的大潮下,今年的毕业生恐将成为最难一届毕业生。其实,这个最难一届毕业生基本上是每一年毕业生都会被挂上的头衔,好似下一届永远会比上一届的难,下一代永远会比上一代的差。当你看不清未来的走向时,总爱在当下寻求一个集体性的依托,于是就只好组团抱伙,将全年的学生都给揽上,好给自己一个安慰:这是大局,我也没办法。关乎青春和成长,可供叙述的电影很多。但近来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反而是彭浩翔于2005年拍摄的另类青春之作——《青春梦工厂》。
1.另类青春
青春一直是电影中最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主题之一。原因非常简单,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定经历过的历程。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受教育水平如何,青春这一词汇在成长中的意义是不会有所削减的,它的分量是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轻到不过不到十年的时间,重到会对你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青春是活力四射的也是彷徨无措的,是热情洋溢的也是易情绪化的,青春是矛盾的,它兼容着过多看起来不相兼容的感情与情绪,于是处在成长期的我们不得不做出取舍,我们在这一迷茫和选择的过程中顿悟与成长,这是青春的意义所在。关于青春的电影,两岸三地所描写的角度大有不同,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又出现短暂的重合。
台湾早期的青春电影大多有时代环境的加持,战争和政治变革带来的流离失所,让这群远走他乡的人带着一种流放性和无根性,迷茫并不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停止;相反,战争的结束带来的是新一轮的社会问题,而他们的下一代也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时代的迷茫和青春的困惑并行,使得这一阶段的台湾青春电影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厚重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电影中男女主角沿街行走时,街道中央是一辆辆坦克驶过,荒原上是纪律森严的部队在练习射击,这些情节均在点明影片中的时代感和政治变革之下时刻隐藏的危险气息。
到了新世纪初,以《蓝色大门》为开头炮,台湾的青春电影走向了小清新的路线,剥离了时代背景的压迫,这个时候电影中的年轻人显得更加的肆意浪漫,外界之事与他们似乎无关,情窦初开成了着重表现的主题,这个时期的高峰为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电影标志着台湾青春电影的类型框架基本成熟,也是台湾青春电影由文艺清新逐渐转入商业化的代表。
内地的青春电影则处在一种较为尴尬的状态,八十年代内地也处在一段由动荡转入探索的时代变革之中,艺术作品出现反思历史及寻根迹象。文学作品中对先前那十年处在动荡裂缝的年轻人多有描写,我们管这一文学流派叫做“伤痕文学”。这类文学作品大体讲的是青年因时代原因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在时代变革和自我命运受挫之中的伤痛和无奈,起初此类文学作品还带有反思时代的意义,但到了后来逐渐滑入滥情的沼泽拔不出来。电影作品中对这一主题的发掘也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时代对人的伤害多过个人的成长体验,此时的作品更注重时代而非个人。
一直到九十年代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才让我们看到内地青春电影的面貌。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特殊年代下的青春,但也让我们从中意识到青春一词于不同时代的共性:无论时代如何,也无论你是何国籍,青春中困扰你的问题人皆有之,这是人性,无关政治。在姜文这惊鸿一撇之后,内地的青春电影亦再无发展,似乎是姜文出手便立了一座高峰,将青春的本质穷尽,以至后来人无话可讲。那怕是2006年的娄烨,也试图在时代浪潮中挖掘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变化,但终究也落了个不可说的境地。
到此我们才意识到,青春是炙热的滚烫的,但回忆青春中的绵绵思绪应该是慢的,青春电影感染我们的是情绪而不是套路,绝不能以传统类型片的思路去对待,否则很容易落入刻意设计的自作聪明之中,显得矫情又无比做作。这是近年来内地青春电影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狗血的原因,因为观众觉得它假,因为创作者在一味的堆砌青春符号。并不是有枪有马有荒漠就叫做西部片,有校服有校园有暗恋也不等同于青春片。如果我们只看到外层的视觉符号而无视主题的深层表达,电影作品最终只会沦为虚壳。
一直到曾国祥导演的《少年的你》才让我看到内地青春电影的另一种可能,它以青春残酷物语为外衣,内里却是我们青春期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想做的太多,力量又太小,这是一种有心无力的阵痛。所以当少年彼此牺牲时,我们才会感动和揪心。青春,不就是应该义无反顾吗?
适才说到,回忆青春的绵绵思绪应该是慢的。但这似乎不能用于我们所熟知的香港青春电影。一来是香港电影的商业化所决定,慢在当时的香港电影中是行不通的;二来是香港电影中的青春更多的是关于当下而非过去,回忆过去是绵长的,但记录当下应该是迅捷的。
香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最先建立起成熟的工业化和类型化意识,而这种类型化和商业化带来的虽有一定程度的粗糙,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不需要考虑过多的外部因素和类型框架,新奇感和想象力在港片鼎盛时期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喷涌而出。这种生猛被香港创作者衍生到青春片之中,两种在原先印象中互不相容的主题却催生出不可多得的杰作,也就是林岭东导演的《学校风云》。
不同于台湾电影的沉重或文艺,也不同于内地电影长期的类型意识薄弱,香港电影似乎更照顾观众,他们更愿意在一个娱乐化的外表下寄托导演的个人思考,企图做到娱乐与思想并重。早期香港的青春电影,似乎与残酷也分不开关系。
到了九七之后,这种生猛逐渐转向迷茫,在迷茫之中催生荒诞。这是时代变革带来的心理落差的变化,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彭浩翔的《青春梦工厂》应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香港电影讲青春,但从不依赖于符号化的视觉体系,比如电影中不会固定的将剧情只着重于校园(谁规定青春只能发生在校园),青春更是一个年龄阶段、成长阶段和心理阶段,而不是一个集体概念。香港青春电影似乎触碰到了青春的本质,触碰到了那些主流市场中不便多说的反面,将青春中那些不可说不便说的恶俗与趣味提取放大,在逗你一笑的同时释然。
青春电影注重的应该是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起伏,这需要思考与捕捉,香港电影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香港青春电影似乎以与我们惯常思维的反方向出发,但实质上,在电影的最后,影片主题却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那个点。
2.怪咖彭浩翔
彭浩翔的《青春梦工厂》是一部借恶俗之名行反思之实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看到不同于以往的青春困境。开场便是三个年轻人在餐厅内笑谈着咸湿之事,紧接着一件更劲爆的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的朋友家乐因为借拍电影之名行泡妞之实,被学校开除。
对于在座的三人而言,他们得知此事后,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并不是好友的不幸遭遇,而是导致好友这一不幸遭遇的艳幸。事后他们三人决定,效仿好友的做法,借拍电影的名义满足一己私欲。不过要玩就玩大的,业余的不得劲,他们决定从专业的下手。于是,三人开始以各种伪装虚假的名义筹集资金,从日本邀请职业女优出演。
《青春梦工厂》的剧情异常无厘头,充满了彭浩翔作品中一贯的戏谑夸张。片名《青春梦工厂》初听会让你以为是内地的某些鸡汤励志剧或者美国皮克斯新出品的合家欢电影。这个片名对观众而言确实具有迷惑性,因此我更喜欢它原来的片名,即《AV》。简洁明了,一目了然。这部电影可和尔冬升导演的《色情男女》对比观看。两部电影皆是讲述拍摄三级片的三级片。但这两部电影的主题又不止于三级,都在抒发创作者对电影艺术的爱以及人在彷徨处境中的犹豫与抉择。
彭浩翔一直是玩弄电影类型的高手,比起同期崛起的陈果电影中的刻意和隐喻,他显得更为灵动和亲民。彭浩翔像是看透了类型片,将每一种类型分解成一块块积木,事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将这些拆解出来的积木重新组装,形成出人意料的新产品。
有人说彭浩翔创新,但他电影中所用到的分明是老旧的元素,彭浩翔的高明在于敢于打破常规逻辑,跨越类型边缘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使这些元素在新的场合焕发出不同于以往的生命力。彭浩翔没有服从于类型套路,他是让类型套路服从于自己的创作意图,从而实现天马行空的创作自由。在彭浩翔的电影中,他似乎无法老实的去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从他早期的两部作品《买凶拍人》和《大丈夫》中就可看出。
首先,是他对多种类型熟能生巧的融合与运用。《大丈夫》中,彭浩翔以警匪片的形式去拍摄出轨题材,将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起来,很容易产生错位的喜感。这种喜感建立在观众常规的逻辑观念之上,警匪的紧张和出轨的不堪,观众的思绪是错开的,但电影将这两件事统一起来,将出轨过程中的紧张和犹豫包裹在警匪悬疑的外壳之下,新奇有趣又别开生面。在过程不变和心理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叙述的形式,夸张事实,这是彭浩翔的聪明之处。
最典型的是老婆们到包厢捉奸时,梁家辉为了掩护兄弟逃跑,舍身取义,以一人之躯挡住包厢大门,此时的曾志伟与梁家辉依依不舍,眼泪在二人眼中打转,最终还是以梁家辉的被落网而告终,此后梁家辉陷入囚禁生涯,不得再近女色,曾志伟为了完成梁家辉的心愿,定期会以梁家辉的名义去叫一次小姐。
这种义薄云天的兄弟之情,用在以往的黑帮警匪片中不会觉得一丝怪异,反而觉得银幕中的人物感情至深,令观众无比动容。到了彭浩翔的镜头里,演员的表现依旧,人物的状态依旧,但产生的效果却让我们忍俊不禁。这是因为人物所处的情景变了,人物行为和情景不统一,从而形成的反差效果。
这种反差效果所带来的另一层创作意识,是通过荒诞感来消解正统叙事的庄严感。纵观彭浩翔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份往往是边缘化的,形象往往是不堪甚至是猥琐的。《买凶拍人》中的葛明辉,虽身着《独行杀手》中阿兰.德龙的风衣礼帽,言行举止却丝毫没有后者那般潇洒冷酷。对他而言,杀手不过也是一门职业,也会有生意不景气的时候,也会受到来自甲方的无理要求。
这种反差感继承自昆汀,昆汀镜头下的杀手会在任务之外闲聊德州汉堡和足底按摩。彭浩翔应该是在观看昆汀作品时受到了启发,原来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是可以用来破坏的。彭浩翔借此理念,开始在他的镜头之下肆无忌惮的拼贴重组,一次又一次挑衅观众原有的认知理念,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想象力推向顶点。他像是一个不满于传统的顽童,来回变换着招式,出人意料又自成体系。
《买凶拍人》即颠覆了杀手,也颠覆了导演,更毫不留情的颠覆了电影行业。《大丈夫》消解得则更为彻底,彭浩翔用出轨捉奸这一组不堪的事实,消解警匪悬疑的传统。前文提到反差,反差建立在逻辑上的颠覆,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小题大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主人公为了屁大点事摆出义正言辞的庄严面貌,如同为了买瓶酱油还要打着官腔向老爸老妈索要经费,在我们印象中本是一天一地的两个形象被无厘头的组接在一起,荒诞感自然而然的出现。这种反差所带来的消解将原先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崇高思维和强者做派撕了个粉碎,它瓦解了虚张声势的假面具,用鲜活的台词和无厘头的表演告诉你:生活没有那么正经。
彭浩翔的电影,可能没有深度的表达,但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早期的彭浩翔作品之所以到今天仍有如此之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彭浩翔本人的好玩个性。他好玩,爱玩,电影就像是他的玩具,彭浩翔用它随意杂耍,以让自己开心,之后才是让观众开心。
你能通过电影中的镜头和台词感受到彭浩翔本人的真诚,感受到他强烈的反叛性和表达欲,感受到他想和这个世界对话的强烈欲望。他像是个天真的孩子,述说着他的见解和他的不解,哪怕这些见解不甚完美或是存在缺陷,观众也不会过多计较,就像我们去原谅一个童言无忌的孩子。因为我们看得出来,这个孩子述说的态度很真诚,他不装。而这种真诚,恰恰是后期的彭浩翔遗忘和丢失了的。
3.三级片场的青春与幻梦
笔者觉得还是使用《青春梦工厂》这个片名在文章中进行阐述较为合适,虽然我个人更喜欢简单明了的《AV》。然而从解读的角度来看,《青春梦工厂》这一片名很明显更具玩味。最直观的便是在上文就已经提到的反差所带来的消解感。青春一词在常规思维里,应该是富有进取,充满活力的。而本片则从“糜烂”开篇,荤段子和情爱镜头的出现,奠定了电影之后的整体基调。也为我们展现了本片的主人公,四个慵懒不堪的大学生。他们无所事事,每天浸泡在咸湿之中。
正当我们认为这将是一出与以往香港娱乐片一样毫无底线的贩卖色情粗俗时,镜头一转来到了维多利亚公园。四人望着公园内奔跑着的性感美女,志安说出了在此地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当年日本宣称钓鱼岛为其领土时,21名本土青年曾在维多利亚公园示威,坚决抵制日本霸权。遥想着曾在自己所坐土地上发生过的热血往事,四位青年只得哀叹自己的堕落和不思进取。在这种驱动下,他们决定干一票大的,也就是本片的关键情节——找日本职业女优拍AV。
在看似正统之后又回到荒诞的线索上来,人物为自己的私欲和不端行动添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两层叠加使得电影的叙事在这一正一邪之间来回切换,反差所产生的幽默和反讽应运而生。
这是电影从开篇就确立起的风格,也是彭浩翔惯用的技法,用荒诞消解崇高,用粗俗瓦解假正经,用看似无厘头的情节反衬生活的无序,用娱乐至死的皮囊传达最真挚直接的感情。
青春是积极的,也是困惑的;青春是阳光的,也是懵懂的;青春是羞涩的,也是冲动的。彭浩翔选择了所有与主流青春相反的背面,将这层背面视为一面镜子,视为对主流的补充和映射。
如果说以往宣扬青春的电影是让我们看到青春的正面,彭浩翔的这部电影则像是适时的在青春背后安放一面镜子,让台下的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青春的反面,从而对青春构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台上这一形象也间接反衬出我们的青春,当我们看到统一的正反面时,我们的情感是如何的呢?大概会微微一笑,像是在嘲笑曾经无知的自己,像是在缅怀自己那纯与痞互存的青春。
既然电影名叫《青春梦工厂》,除了青春,当然也应该落脚在梦上。毕竟,青春总是与梦想二字相互羁绊的。电影中关于梦想的线索其实可以划分为两条:一条是以家乐为主的电影青年对于电影艺术的执念;另一条是以志安为首的四人帮对于性的渴望(对于性的渴望衍生出对于爱的追求)。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以上提到的两点即是彭浩翔早期两部作品的中心:《买凶拍人》的电影梦,《大丈夫》的猎艳之旅。
家乐的梦想是电影,戴着眼镜性情孤傲的他像是导演彭浩翔在影片中的自我投射。虽然借着拍电影的名义泡妞,但事后却将录像带放进塔可夫斯基《潜行者》的盒子里,彭浩翔像是在对着镜头述说着:我不否认自己的低俗,但我也追求艺术。
家乐后来在片场的表现,从片名《雕刻时光》再次致敬塔可夫斯基,同情剧组里同为被电影学院开除的学生(虽说这是一个谎言),关于精子奋力向上的超现实场景,口口声称不要低俗要艺术的指导理念,皆可看出家乐此人虽把电影当泡妞工具,但一旦有机会,他还是希望能够做出具有自己风格的片子(说不定他想成为21世纪的李翰祥呢)。
但在电影结尾,他的梦想最终还是破灭,成为一个虚无的幻梦。因为家乐只是被利用的一份子,他利用拍电影满足自己泡妞的私欲,最后也被别人当成泡妞的工具。他的录像带被人为的失踪了,他终究还是没能有一部像样的作品,哪怕只是一部三级片。
志安,阿肥,杰森和胶布则更为纯粹。在电影开场,四人的第一驱动力便是对于性的渴望,这一点促使整部影片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在这一发展和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四人的性格也逐渐显露,人的个性只有在集体合作带来的差异中才能得到凸显。但在影片进入后半段的时候,四人内部开始出现分化,这一分化源于他们各自所追求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杰森一开始对于天宫只属于单纯的肉体上的渴望,但在经历过棒球场上的对话之后,二人有了精神上的契合,肉体的渴望转变为对于爱的追求。性是爱的另一种形式,反之亦然。
杰森自认为他和天宫在一起只会是时间问题,但在两人中间却存在着鸿沟,这一鸿沟并不只是国籍,而是关于生存。杰森现阶段还是个一无所有的学生,如果天宫放弃自己的工作,那他们将以什么方式生存下去呢?青春期对于爱情总是憧憬的,这一憧憬透着天真,却忽略了理想主义式的爱情到最后都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终极拷问——生活,婚姻即是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的最后,杰森决定为了天宫努力学习日语,当他拿着天宫送给他的护身符来到日语培训班时,面前的阿肥胶布和志安让他惊讶,待他们三人抬起手中相同的护身符时,杰森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四个都被耍了,所谓爱情,不过也是他们青春的一个幻梦。
电影也好,爱情也罢,在《青春梦工厂》中,都不过是一个幻梦的存在。但彭浩翔并没有为此而否定这个过程,可能你现阶段并不能取得成果,但在这一阶段之中所总结的经验,在这幻梦破碎之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或许就是这一阶段所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一层表达上,彭浩翔并没有含糊其辞,他通过最直观的行为和台词表现出来,即志安这个人物的性情转变。志安通过这次电影从筹备到拍摄的过程,明白了世事运行的共通法则,在实践之中明白了先前在学校未能明白的道理。
电影结尾,当志安再次坐在企业老董面前,面对老董问道的“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时,志安淡定从容,答道:你有90分钟的时间吗?当然,这是电影中的抽象化答法(现实中这么回答,你已经被pass了),旨在告诉观众:前面那90分钟看似无用荒诞到结尾仍一无所成的故事,实际上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身处这件事中的每一个人。青春看似转瞬即逝,看似无足轻重,但青春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哪怕再微不足道,都在塑造着你今后的人生。电影通过90分钟荒诞不羁的幻梦阐述了青春的本质。青春带给我们的是顿悟和成长。
正如那场恶搞马丁.路德金的筹款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可能他们的改变只来自于一个小小的念头,可能只是为了一个女生。但正如九把刀的人生经历,柯景腾之所以能成为九把刀,不也是因为一个女生吗?彭浩翔没有排除任何会干预人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哪怕看起来最无厘头的因素也可能存在。就是这样一出荒诞的另类青春,反倒诉说出了青春和成长的真谛。电影是生活的比喻,它做出假设,它展现可能,它呈现结果,它带给我们思考。
4.鬼才的前世今生
彭浩翔以三级片的拍摄过程作为容器,倾注了他对于青春的思考(甚至是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思考)。今天的我们回头再看,不得不感叹那个时候的彭浩翔是那么的才华横溢和活力四射,而这种创作活力到今天却变得干瘪无力,只剩下一堆落入俗套的老旧段子和毫无作用的低俗桥段。
在个人眼中,彭浩翔最好的三部作品就是文中反复提到的《买凶拍人》《大丈夫》和《青春梦工厂》,笔者将其视为彭浩翔的“颠覆三部曲”,也是其确立风格的代表作。在这三部作品中,玩性占据创作的第一要义,这个时期的彭浩翔关键在“破”;打破传统,瓦解权威,颠覆崇高是这一阶段作品的特性。他像是刚刚学艺归来的孙悟空,闯东海夺神兵,闹地府撕生死薄,敢为他人之不敢为。
通过三部作品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和地位之后,彭浩翔似乎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无论这三部作品的品质有多高,创意有多么新颖,但它总归属于类型电影的框架,哪怕融合了多样化类型,其本质仍是商业电影。彭浩翔在出色完成自己的商业化尝试后,逐渐显露出在艺术风格上站稳脚跟的野心。如同《青春梦工厂》中的家乐,他想拍塔可夫斯基,他想试试自己的水准是否有资格装进《潜行者》的盒子里。
在这之后,他拍出了《伊莎贝拉》和《出埃及记》,开始另一种风格的探索。但这风格真的适合彭浩翔吗?如果说适才提到的三部作品体现的是彭浩翔的灵气,那么这两部电影更多的是彭浩翔的匠气。电影的节奏和配乐无不精准巧妙,却少了原先肆无忌惮的破坏性和反叛性,亦步亦趋都像是对前人大师的临摹,偶有小细节才能让人觉察出这是一部彭浩翔作品。
总体而言实验性更强,但缺乏惊喜。此阶段的彭浩翔明显有些肠胃不好,未能做到像先前一般畅快自然,总让人感觉这是憋出来的。《维多利亚一号》则连设计的匠气都收掉,将积攒的最后一波戾气化为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和血浆,这部电影像是抽干了彭浩翔的血与液。自此,彭浩翔再也无力回天,一蹶不振。
志明春娇系列更像是行货,且质量也是一路下滑。如果说我们还能将《志明与春娇》《春娇救志明》视为北上的水土不服,以环境原因为其辩解的话,《低俗喜剧》和《恭喜八婆》则成了彭浩翔鬼才头衔名存实亡的最好证据,过时段子和低俗桥段充斥全片。
原先彭浩翔作品中的低俗,如果说只是手段,到了这两部作品则完全成了目的,甚至是电影的唯一重点。早期彭浩翔的作品除了低俗仍不失艺术创造和个人想法,就像上文所言,创作者的态度在影片最后的效果中是一目了然的,那个时候的彭浩翔透着真诚,透着他想和这个世界不得不说的话。
在结束了志明春娇系列之后,彭浩翔将着手改编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预计将会以三部曲的形式呈现。虽然作为金庸先生的书迷,对此颇有期待,但鉴于彭浩翔几年来的创作水准又不敢抱以太高的希望。
首先说说期待,在笔者看来,彭浩翔是指导《鹿鼎记》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之一。因为这部作品的属性正好契合了彭浩翔早期的创作风格,即消解庄严,颠覆传统。《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亲手颠覆了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武侠世界。书中的主人公不再是武艺高强的绝世高手,而是油嘴滑舌的市井混混。韦小宝这个烟花场所出身的人物居然在最后于黑白两道皆树立起颇高的声望且抱得七位绝世佳人,这个人物本身就带着对传统武侠叙事赤裸裸的讽刺。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人情社会,武功再高也不如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连金庸先生都说道:与其说是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书中对于人情世故的描绘,与彭浩翔电影中对世俗生活的拆解恰好合拍。从这一点而言,彭浩翔版《鹿鼎记》对于原作中幽默元素的把握和对韦小宝这个市井人物世俗机灵的塑造,我个人很是期待,这是彭浩翔最为拿手的部分。
让我担心的部分则是本片的高成本制作。毋庸置疑,想拍好《鹿鼎记》这一出虚构的王朝秘史,且保证影片具有相当程度的艺术水准,投资金额绝对不低。然而高成本大制作意味着电影的风格应该尽可能面向大众,这样才能保证电影票房上的绝对收益。而彭浩翔这种以怪诞cult出道闻名的创作者,大众化无异于扼杀其创作灵性,这一点在他北上创作的片子里可见一斑。
另外,《鹿鼎记》这部小说因创作年份的关系,带有一定的隐喻色彩,且原作中亦不乏香艳场面的描写。这两项本应是彭浩翔的拿手好戏,但鉴于市场和环境原因,尺度应当略有收敛。因此,如何在把握个人风格和影片整体质量以及在市场迎合度上选择一个正确的平衡点,则成了彭浩翔版《鹿鼎记》最大的问题。我想这不单单是彭浩翔的问题,也是北上的香港导演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当你觉得自己对世界很重要时,全世界才开始原谅你的幼稚。
性不过是胯下二两肉的事儿,但在绿茵草地上一起打过棒球就是颜色不一样的炮友,以为自己为爱勇敢,不过是fucked by哥们儿、妹子、妹子经纪人,一出黑色幽默最大的个人悲剧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改天写
《青春梦工场》(AV):年少轻狂;给我一个理由改变这世界 (文/火神纪) 你知道吗?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刚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火神纪。题记。
所有镜头在一种淡绿色的漠然里安逸前行。从一个轻佻的玩笑开始,到另一个更轻佻的玩笑。AV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了。所有上网的人们都会不停地观望着各式各样的BT论坛或者骡子的链接文件,寻望。 当我轻佻地把这部电影当成是普通的AV三级片的时候,只是基于电影的名字:《AV》。我不否认我把电影从朋友的硬盘里拿过来的时候,我是以一种好色之徒的眼光期待这部电影的。 其实我没有失望,反而有种捡到宝贝一样的惊艳和欣喜。很久没有看到一部电影,是以一种如此诙谐而沉着的思维方式来剖析的了。
《AV》里有一些露点的镜头,只是胸部。当作一部情色片来看的话,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而如果当成一部色情片来看的话,这无疑是一部很拘束的电影。 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情色片,淫而不秽。而不像那种纯粹的色情片,秽而不淫已经味同嚼蜡般地让人郁闷了。也许,是我已经看过太多的色情电影了。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一个读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男学生喜欢一个女学生。于是他对女学生说,他要拍他的毕业作品,想请这个女学生来当主角。 明星梦永远不停。女学生应允。男学生要求女学生亲吻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拍亲吻的镜头。 虽说男学生被开除出校了。可是男学生的行为激发了另外四个男学生的灵感。 从银行贷款,请来日本的AV女郎。然后拍真正的色情片。当然,不会公映也不会拿去卖。为了只是满足自己的那种幻想和渴望。
电影的叙述手法很有意思。用一种很琐碎的细节不停地推进剧情的发展。 这样的电影手法现在也许已经不会少见了。然而我总是乐此而不疲。这样的手法有一个好处是,镜头看起来非常地干净利落,而且可以把想要描述的几个故事情节同时间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地交代得很清楚。 当然,我看过一些同样手法却比较失败的作品。比如前段时间电影台热播的《血色浪漫》。同样的手法,看起来很吃力。非得让人认真看不成,否则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同样的叙述手法,这部电影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平实。琐碎。却很利索。像玻璃杯摔到地上一样的清脆动听。
这部电影最煸情的部分也许不是那些露点的三级镜头。而是梁志安在大学里的那场演讲。 每次看AV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永远都是属于别人?为什么在AV拍摄现场的那个不是我?就在今天,就有一个机会让我们梦想成真。只需八千八百元。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也许,我会付这八千八百元。毕竟,也许所有看AV的人们都会有过这样的渴望和疑问。那些为什么的疑问。 Martin Luther King的那句名言: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在这里成了最煸情的语言。没有任何伟大的动机,不是什么宏图大志。只是为了亲近那些永远只能看到听到而永远摸不到碰不到闻不到感觉不到的AV女郎。
给我一个理由,一个堂皇的理由。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给我一个机会,一个偶尔的机会。我可以触摸得到最真实而美丽的那一切。 而所有这些富丽堂皇的背后,一切逐渐变得污秽不堪。 四男是假装拍电影而把AV女郎骗到香港。AV女郎的经理人知道四男不过是怀着欲望而骗AV女郎到香港来,依旧应允。经理人除了这个AV女郎其实还有其它的情人,而AV女郎知道,依旧相互利用扶持。外表纯洁的阿芝在男朋友面前永远都纯情而乖巧,其实却已经堕了几次胎。而AV女郎纯情的面孔和悲戚的身世背后,更有点广撒网的味道。 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部灰色童话而已。
最后的结局最局讽刺味道的是,四男在去日本的旅行社相遇。手上都拿着AV女郎送给他们每人一个其父母给她的护身符。 AV女郎说,想把这个送给和她做爱有高潮的男人。 一个美好的谎言。不戳而破。 电影其实也并不是彻底的灰色和讥讽。也有很多的东西也有积极意义的。 比如贷款。四个人,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自己的梦想,几乎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正如梁志安的总结,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书本上读的东西。想概念,集资,上市,分拆给小股东。我们做的事情,和很多上市公司都没什么分别。其实,要玩社会这个游戏,也不是那么困难,只是看看你有没有心。
电影还有一个很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真实。 比如电影里的那些对话,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几乎总是离不开性。 的确,男人的世界里没有很多的纯洁和安寂。男人的世界里永远是性和征服。然而,除了那些古时候的电影里有征服,性永远是一个敏感而隐晦的东西。 现在大行其道的电影里,除了一些阴晦的表述之外,几乎没有看过如此真实的男人世界的对话。茶余饭后,办理情的时候,认真的时候和开玩笑的时候,任何时候,所有的男人都在聊的东西,其实,都是性。因为现在是一个和平时代,我们永远没有办法上战场上去征服对手,我们的战场也许只剩下女人了,所以,性和征服,在和平时代,永远都只有女人了。
不过看到了最后,电影也许想要表明的还是一种讽刺。 电影的开头和结束都是同样的话:你知道吗?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刚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人性阴暗。我们也许都很幼稚。只是我觉得这样强加赋予电影的醒世意义是完全多余的。我们这一代人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需要面对的又是什么。很多时候,也许,我们根本连一个理由都不再需要了。 或许,只是为了给那些审查局的那些审查员看的吧。 画龙点睛或者画蛇添足,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反的,我更喜欢那个AV经理人被打之前的那几句话。 你们以为只有你们懂得做这事么?以前也有很多,不同的国家的年青人都这样做。只要他们给我付钱,我是不会管他们是不是拍戏。你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也许,我们会也有这样的渴望和期盼。只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资金支持,也没有这样不顾一切为自己的梦而去追寻摸索的勇气。
最大的收获是Martin Luther King的那句名言:I Have A Dream。很多很浅显的道理也许我们一直都知道,只是,总是要经历过什么之后我们才会懂。 所以。相信。我有一个梦。并且相信。梦会成真。只要我们努力。也许。我们也将无所不能了。 2006-3-16;丙戌年二月十七。
彭浩翔拍这部电影到底想传达什么?肯定不是教导我们去拍片。
1. 梦想,要努力去追,哪怕经历万千困难。今天我们回想起小时候干过的“傻事”,可能只是你茶余饭后的笑谈。但那是最美好的记忆,经历过才会留下最宝贵的经验。
2. 学习,以前我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片面的跟实际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后来才晓得那是地基。有了这个框架,会少走很多弯路。
3. 反思,为什们我们不能在人前显“富贵”。看看人家年轻时干什么,看看自己。我酸了。
4. 当我们感到自己对世界非常重要时,那是我们太幼稚。地球少了谁,都会转动。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时代烙印特征
http://mp.weixin.qq.com/s/0Ly_zs9k9L9svLNeMtAQjA
一开始,四个大兄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迷茫,无聊,只能用自己的本能来试探这个世界,知道遇到了那个卖三级片的叔叔,让他们意识到什么叫男人的“勇敢”。
是的,做一件“事业”首先最需要的是勇气,正如罗振宇说的:“所谓战略是胜利以后的总结,勇气是穷途末路时所面对的不得不。”
钱到位了,事情准备启动了,由不得他们不做。
但是做完了这件荧幕内外的“壮举”后。。。其实这几个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幸运的是,天宫真奈美知道,并且满足了他们。
所以到最后几个人共同举起护身符的时候,与其说是对青春的讽刺或调侃
不如说是一种圆满,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释然且满足的表情。
现在女权主义越发的极端,越发的尘嚣日上。
但是真心的,客观的说一声,女人,永远是男人的老师。
且聪明的男人
学懂了,但是永远都不会选择毕业。。。
先写到这里,想看我再写
上一篇:电影《大丈夫》观后感五篇
下一篇:电影《光猪六壮士》观后感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