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情结,个人与集体的记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北京记忆brainstorm1. 京华春早:文革结束-朝气_北海,歌唱,高考与77级,读书学习,真理讨论
2. 金梭与银梭:知青返乡(雪花那个飘'血色浪漫)待业青年(创业_一个经理的自述,美食美丽(传媒内容的改革),道德初出问题(五讲四美),舞会,女排零的突破
3. 夕照街:饭店,出租车,百货大楼(过把瘾_大发/桑塔纳,外汇券),家具家电(集体记忆-电视-电视剧血疑),文艺(电影,大众电影杂志),服装(颜色,《美的心愿》,缝纫机,模特
4. 日日夜夜:(85)城市化进程气度非凡,但同时存在诸多不便---拥挤/纠纷(不打骂顾客)/城市作息,发展第三产业(服务态度变好),地铁,夜市(不夜城)
5. 绽6. 生活多么广阔:味道记忆(冬储大白菜--肯德基,老字号,市场的力量,经济搞活-物价改革,89年白菜滞销放:新生活的舒畅,文艺复兴(人艺话剧《茶馆》,录音机-流行歌曲-邓丽君,春晚,文化思潮-个性美,(86)世界充满爱-歌曲
6. 生活多么广阔:味道记忆(冬储大白菜--肯德基,老字号,市场的力量,经济搞活-物价改革,89年白菜滞销
7. 向远方:(92)“要想富,上马路”(地摊经济,第二职业/下海潮),编辑部的故事,涉外商业-秀水街/俄罗斯(温州一家人),出国热(大撒把/北京人在纽约/爱在别乡的季节/八两金)
8. 我爱我家:胡同小院,人情大杂院(贫嘴张大民),筒子楼(岁月/邻居),住宅楼建设-新时代的龙须沟/建设与拆迁(百花深处,熟地上漂泊)
9. 北京人:《老北京的叙说》/北漂/大学生,历史移民:移民文化-历史渊源,大院子弟,大学留京,打工妹(外来妹/民工/异乡人),制度原因:户籍制度改革
10. 车轮上的梦想(02)私家车潮-自行车-黄色面的-红色夏利-关税大降(的哥社会地位的变化,城市空间的拓展)
11. 千里之外
12. 消失的柜台(副食店售货员:不随便打骂顾客哈哈哈哈),票证,行行有学问《人民的售货员》/粮店
13:东区西区
14:在路上
15:大都会
——评《记忆北京》第五集
《记忆北京》的第五集《绽放》展示了一个充满激情、活力的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年轻人对自我表达的渴望。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水平提升,物质不仅用来满足人们的生活,还变成了人们的精神道具。各种品牌的录音机,喇叭裤,蛤蟆镜变成了改革开放前被束缚的年轻人们表达自我个性化的最好工具。影片中将经典的造型、服饰的示例图片穿插着采访镜头,将被采访者的回忆变得清晰,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性。那些器物不仅承担着他们的记忆,更是八十年代的北京的记忆。
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创新、敬畏的年代,年轻人不甘被以前的思想束缚,充满热情的探索道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学习西方。他们想在那个年代里留下点什么,创造点什么。于是有了中国流行歌坛的里程碑。人们开始传达自我,表达自己,他们用他们飞扬的力量,强烈的温度冲荡着这个年代,成为时代的主人。该纪录片运用了层层渐进的手法,从器具的改变到人们的精神,最后由人们的精神改变了时代。
北京的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缩影,每一代人的情感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发展的历程,历史就这样向前,带着这份属于八十年代的强烈温度,张扬的美。
当我们在讨论北京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很高兴我们曾经有过那样的时代——满怀理想、充满激情,这股干劲一直到今天的北京人身上依然有体现。影片中讲述了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各个方面在生活上的不便利之处,以及与现在(影片拍摄初的08年)做了一番对比。现在看起来很多东西我们早已都习以为常,而且说句实在话,自打看过杨显惠的三部曲之后便对我们的先辈们吃过怎样的苦头完全没有封底的思考,因此诸如冬天需要储藏许多大白菜,买电视机需要借钱什么的并不怎么能刷新我的世界观。倒是有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北京城早在600年前的金朝就曾招募了许多山东、山西和其他地方的人来到北京郊区,而这些人中的一大部分今天早已成为如今的北京人的先辈。"融入北京就会成为北京人",这是纪连海老师还是谁说的了——他还以自己家祖辈那是是昌平人儿不怎么算北京人为例做了说明。
作为上世纪末出生的年轻一辈,看过后有感于八九十年代社会的巨变,那是父母老一辈们青春鼎盛的时代,是唯一称得上是日新月异、激情燃烧的岁月。短短二三十年中,中国历史的车轮正以它所能达到的最大功率飞驰:原来某些东西的改变是可以在一夕之间发生的。
影片娓娓道来,推开久闭的大门,打开手电,光束透过尘埃照射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一届恢复高考、第一场小泽征尔的音乐会、没有私人汽车的城市交通、家电抢购的盛况、商场夜市的创办与兴盛、对于潮流的不懈追求、老一辈们一盒磁带中的爱情与玫瑰……
人们逐渐打破闭塞,从废墟中走出。
在情感的掌控上前面几集较为含蓄,直到《绽放》,无限的炽热终于迸发出来,带着当时人民对于美好的向往,施展出跨越时代的震撼力量。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几十位年轻的流行乐歌手穿着象征国际和平年的粉色、黄色上衣,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上尽情释放宣泄着能量,他们冲上舞台,他们对流行乐的呼唤与台下观众情意契合,他们一张张朝气的脸沉浸在、陶醉在万众一心的音乐殿堂,千万人的灵魂交流着,融合着,幸福啊。几十年后的今天常宽回忆道:“那一刻,那一出场,我感觉那就是天堂。”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最近在背的“后之览者,必将有感于斯文”以及“其致一也”的语句,我想,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一切,虽然还稚嫩,但此刻屏幕后面的我与他们的情感是相通的。 1967的海盗电台,1986的北京工人体育馆,有着同样呼唤(即使是对于不同形式的音乐)的人们创造了天堂。伟大的梦想永远不会结束,他们终会被歌唱,会成为世界的奇迹。
最后想说,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真诚,炽热,简单,最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