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导演尼古拉斯·派斯的处女作《母亲的双眼》(2016),黑白影像,营造一种极度的惊悚画面,长镜头远景,徐徐而入,突出角色心理的渐变。让我讶异的是,如此不堪残忍的情节,却让我们看到了极至静美的田园景致。这种反差,让观者感觉犹如外星球般的死寂,不觉倒吸一口凉气,慨叹导演为何如此,难道美的极致,便是悲凉的悚然。
这让想起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犬牙之家》《龙虾》这样乌托邦氛围的电影,但不同的是,《母亲的双眼》定位于女主角弗兰妮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恰是她与世隔绝的生活,铸就了她残忍又含而不露的冷酷性情。
放养式的迎风成长,还是平稳的循循善诱,抑或捧杀两极,都是成长的多面一体,无疑这对后天的个性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那弗兰妮如何成长的呢。她是否超越了这些成长模式,一跃成为前所未有的怪咖。
是的,她有一个酷似人类臆想的外星人般的母亲,正是这个古怪的母亲,塑造了这个女儿。小小的弗兰妮跟这个世界的接触,只有她的父母亲,外部世界怎样,她完全无从知晓。从小的心灵扭曲,只能让她的成长多一份沉重,也多了一份与她年岁不相符的“沉静”。这真是一种可怕的成长。
再说,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者,与生活的外界隔隔不入。她的父母亲原本都来自于葡萄牙,母亲是一位眼科大夫,从小希望她长大后成为外科大夫。但现有她成长的封闭环境,注定让她这一生都融入不了外面的世界,她习惯了这独立王国的生活。
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冒失鬼查理拿着手枪的闯入,改变了她的一切。查理以上洗手间为名,让弗兰妮母亲带路,结果他竟疯狂的杀害了她,随后从外面返回的父亲听到动静,悄悄地又制服了查理,用重重铁链锁住他,囚禁于他家旁边的谷仓里,同时,剜除了他的双眼。从此,查理暗无天日,生不如死。
静谧的情境,父女基本上不言语,只是坐在客厅看电视,电视成了他俩始终的陪伴,也是他们与外界对话的唯一方式。如果说有开心的事,那就是女儿请求父亲陪她跳舞,想必这正是重复着母亲在世时的光景。葡萄牙咏叹调舞曲,悠扬又弥漫着丝丝愁肠。作为观者不禁想问:他们还会持续多久如此死寂的时光?
逗趣的是,小小的弗兰妮担纲着给查理送饭喂食的工作。没有丝毫的害怕。她会问你为何要这样做。他说你们让我进来,我觉得很刺激,你要杀了我吗。不,我为什么要杀你呢,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我会照顾你的。
所谓照顾,也就是她让他如此苟延残喘而已。诡异的是,小姑娘的冷静,让观者好讶异。母亲生前的不良教育已深深渗入弗兰妮的血液之中。父亲更像只是一个恍惚又朽木般的存在。
时光野草般疯长。弗兰妮长大了,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孤独,果然,她悄无声息地弑父,她宁愿形单影只。但每天还是如一的跟他说话,给他洗澡。不要以为她是恋尸癖,只是因为她无法忍受长夜漫漫的寂寞。直至尸腐之后,她才转而跟濒临死亡的查理亲热,但也没持续多少时间,查理便“拜拜”了。
对于她来说,世界是黑白的,白只是黑暗中的底色而已,这比非黑即白更加不可救药,因为这个世界对于她来说,从没有明朗过,只有无边的暗色。
母亲的双眼,是她扭曲成长的指路明灯。往往她六神无主时,她便上山跪于母亲坟墓前,虔诚地诉说,祈盼得到某种内心的指引。但她得付诸行动,以免被这种极度的寂寞杀死。长镜头定格于她第一次开车。到了城里后,她停于一个舞厅的外面,同样的长镜头定格于她静静地坐在车里。她在等待着猎物。
有一个亚裔女孩过来搭讪。上了她的车,来到了的家。可能是这位亚裔女孩同样感受到了孤独,她想靠近弗兰妮,甚至想跟她亲密。她想了解弗兰妮更多。当她问及她父母。弗兰妮冷淡地说母亲被人杀了,父亲被我杀了,就这么回事。这吓坏了她,她想借口离开,弗兰妮沉静地拦住了她。入了虎口,怎能离得开呢,又一双明眸被夺去了。
接着,远景的长镜头,弗兰妮伫立于壁垒般森林前的公路边,终于有一辆小车过来,她顺利搭上了顺风车。车上,女主人开着车,旁边有她的小宝贝安东尼奥。弗兰妮请求让她抱抱。
再三请求下,女人的犹豫不再了,那好吧,你抱抱。弗兰妮接过小宝贝,冷冷地说谢谢你,这是你送给我最好的礼物(这也提醒父母,当在一个少人环境里,如果有陌生人想抱抱小宝宝,都要谨慎而行)。
女人感觉不妙,但弗兰妮抱着安东尼奥跑下车,迅速往家里冲去。接着的事,当然,这个女人同样遭殃,双眼被剜,同样重重铁链加持,暗无天日的谷仓。她暗中瞎摸,不停地呼唤着她可爱的安东尼奥。但注定徒劳。小安东尼奥被弗兰妮照顾得好好,她想体验做母亲的感觉。或者说她在重复小时跟母亲一起的光景。
同样,弗兰妮以她当年母亲抚养她的方式,教育着安东尼奥。有一天,小小的安东尼奥尼发现了谷仓的女人,吓得他跑回了屋里,弗兰妮对他说那是不真实的,只是你的一个梦。
接下来,更让弗兰妮不安了。她坐在床边对安东尼奥念着书:“祛除那些闲杂噪音,记住那些沉寂之处,无论是否对你公平,宇宙一直都未停止演化”。多少有一丝告别的凄凉况味。
因为那谷仓的女人披着铁链摸索挣扎着爬出了谷仓,亦步亦趋地爬到了公路上,被一辆大货车救起。这正好对应着片头的景象。
夜幕中蜂拥而至的警察急驰而来。她唤醒“儿子”,急切又慌张地说,你知道我爱你,无论你遇到什么,不要试图改变你的感受。随即听到了枪响。一切都随着弗兰妮的消失而终结。由她父母亲建立起来的乌托邦,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个世外桃源,父母亲的所作所为,无疑影响到了女儿,并深入到了她的血脉里,让她里里外外都承继着并发扬光大。当母亲的双眼闭上后,她消灭了一个个跟她仅有一面之缘陌生人的双眼。她如此痛恨别人的双眼,只因为她不想观察外面的世界,只剩下仇视。这也就意味着弗兰妮的凝视和眼界就都没有了。
一条道走到黑,也就没有了丝毫丁点的忌惮,外部世界奈她不何。她即可在自己的王国里为所欲为,她绝对掌控着王国里的一切。推而广之,一个独裁封闭的政体,其结局也不过如此。
片中几乎剪除了所有她父亲及她行使暴力的镜头,只有抢走小宝贝后乃是一个例外。她尚存一点人性,只是说这种人性准确地说乃源于动物性。她需要从小安东尼奥的身上,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她更需要找一个独立王国的继承人。
我想说的是,一般新导演的处女作,都喜欢剑走偏锋,或者用力过猛,此片也不例外,如此的阴冷、荒诞又凶险,却美的让人感到有丝丝颤栗。显然,尼古拉斯·派斯让影片走得更偏了,可以说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犬牙》走得还远,不止是恐惧,而且还让人多少有些作呕。也罢。也许,他只是想用艺术的手法拍一部惊悚片,仅此而已。
2016、12、14
既没有鬼魂也无神灵,所以我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关乎人性的剧情片。之所以使用黑白色调和大量的远景镜头,还有极其简单少量的对白,是为了让旁观者者看到人性在此片中的分量。不管是恶还是悲,都能让我们看到人性在此时此刻显得那么的有力量。从一个小萝莉到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少女,经历了母亲被害,父亲离世,孤独吞噬了她一切善良的人性,就算是那人在谷仓或是地下都能为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电影 把恐怖拍成了一首田园诗
恐怖片的水准分三个层次:惊吓,惊悚和恐怖。
我们熟知的大多数恐怖电影,都是以前两者出名。
通过突然出现的鬼怪及阴森可怖的配音,已经足以拍摄主流恐怖片需要渲染的氛围,
所以在大多数观众眼里,“恐怖”和“艺术”,似乎永远不沾边。
然而今天的这部电影,却通过情感和艺术,将恐怖解构,重建,拍成了一部个人风格浓郁的艺术片——
母亲的双眼
谁都想不到,一部恐怖电影怎样充满艺术气息,
拿着杀人的刀背古诗词吗?
如果这么想,你就远远低估了导演尼古拉斯·佩谢的能力。
先说一个足以让你惊掉眼球的事实:这位导演是90后。
90后意味着他并没有太多作品,同样意味着不谙世事,没有执导经验。但当你看完全片,就会觉得他对人们情感的把握和情绪的调动,用“少年老成”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一部《母亲的双眼》,足以干掉90%的国产恐怖电影。
影片采用三段式的叙述方式,三个故事相互衔接,以家庭为背景,以感情为线索,以精神状态的传承为全片契合点。
每段影片开始前,都会有这样黑幕下的提示——
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可以说是好莱坞剧作驰骋世界电影市场这么多年的奥秘所在,只不过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像《母亲的双眼》这样直截了当。
三段式的结构最早出自好莱坞著名编剧教练希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分为:
1.第一幕:建置 (情节点1) 2.第二幕:对抗 (情节点2) 3.第三幕:结局
菲尔德本人,已于2013年病逝,享年77岁
同样,三段式也是进入深层噩梦的步骤。
佩谢用几乎直白的方式,从最简单的影片结构就表白于艺术,是有自己原因的。
这部恐怖片的艺术性,可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在构图和摄影方面,你会发现,将《母亲的双眼》称为田园诗并不为过。
黑白摄影,类似国产文艺片《八月》,是复古,是怀旧。
国产电影《八月》
但在这部电影里,则更多是对艺术和恐怖之间的缓和,是电影风格呈现中间地带的艺术表现。
影片刚开始,定格在一个公路上,一辆卡车缓缓驶过,前边遇到一个孱弱的妇女渐渐跌倒。
可当镜头升格,你会看到一副标准的摄影作品映入眼帘——
对,没错,这是一张十分标准的“平行线构图”图像,需要凸显的人物和影像恰恰集中在平行线中间。
当女主在杉树林中发泄情感,另一幅摄影作品夺眶而出。
然后还是同样的方式,当女主缓缓走出杉树林,汽车在路上慢慢驶来,从观众的眼帘里出现,又消失。
同样的构图方法,只不过升格变成了远景。
在镜头的运用方面,90后导演佩谢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功力。
女主杀死自己的父亲,却因为至亲失去倍感孤独,她抱着父亲的尸体洗澡时,一个长镜在人物的上方,注视着哭诉的弗朗西斯缓缓划入牛奶浴缸。
因为摄影艺术的表现关系,观众这时感受到的,竟不是可怖的氛围和恐怖片特有的不舒适,反而是透过屏幕的压抑和孤独。
还有一幕,教科书似的人物扭曲感传递。当弗朗西斯看着自己的“男宠”半夜出逃,她先是拿着刀淡定的缓缓得走过去——
然后两人相拥,镜头瞬间切为特写,刀与血浆并未出现,只是配了捅刀子的背景音。
一刀,两刀……
外媒评价这个段落——
根本就不需要血红的视觉效果来使人感到颤抖或紧张,黑白的世界是足够扭曲的
如果说电影的艺术性仅仅流于这些形式,那评价它为“田园诗”未免有些过誉。
在恐怖氛围和暴力行为的解构上,佩谢做得巧夺天工。
他巧妙地将大多数暴力行为保留在了画面之外,我们只能通过电影的配音以及故意切除的画面,通过暴力的后果感受最深的恐怖。
当陌生男人枪指着母亲进入卫生间,镜头切给了开车的父亲,卫生间的门刚打开,背景音闪过一些肢解之声,画面则突然转到了被父亲制服的杀人者——
杀人者被囚在谷仓,发生了一段弗朗西斯和他之间的平静对话,
——你为什么这么做(杀人)
——那感觉很棒
之后的镜头给了转身离开的弗朗西斯,身后却缓缓坐起来一个没有眼睛无法出声的“男宠”。
第一位朋友,一个酒吧认识到亚洲女孩,当她仓皇逃到门口的时候,镜头又直接给了弗朗西斯,慢条斯理的擦拭地上的血迹——
包括整部电影最让人震撼压抑的段落,也是同样的处理方式。
弗朗西斯从杉树林出来,碰到一辆车,车上是一对母子。弗朗西斯将婴儿骗到手,并用同样的方法囚禁了他的母亲,自己则和小孩一起组成一个家庭。
之前的镜头,给到弗朗西斯在缝合什么东西,突然缝合停止,随着躺下的人物起身,一个没有眼睛,无法出声的母亲忽然出现,旁边还有自己小孩得哭声。
(以下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玩恐怖,最高级的都是玩心理。
佩谢抛弃了人们惯常所用的用突然出现的鬼怪形象惊吓观众或者以不存在互动方式引起联想的氛围营造方式,
转而将暴力行为导致的可怖后果直接展示,省略了刺杀和血浆。
这种叙述上的故意留白,无疑比满屏飞溅的血浆,更能勾起观众内心的无限遐想。
加之以黑白画面和阴沉的配乐,观众看到失去双眼的母亲时那种胸闷窒息的压抑感,却是所有恐怖片无法代替的。
这些,都还不是佩谢最高明的。
《母亲的双眼》最高明的,是将恐怖的终极原因,回归到了人类最普通的情感上。
孤独。
电影刚开始,还没盒饭的母亲跟小弗朗西斯说了一句话,就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调——
孤独会对心智做奇怪的事
这其实是导演给观众打的预防针。
人类的所有情感,都是相关联的。某种负面情感发展到极致,其他的感情甚至人的精神就会出现异动。
抛开家庭教育的客观因素,可以说,让弗朗西斯改变的,是弑母者的暴行和失去母亲的仇恨;而让弗朗西斯彻底堕落的,则是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当杀害母亲的凶手被制服,问了小弗朗西斯一句——
你会杀了我,对吗?
结果得到的回答却是——
我为什么要杀了你,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怎样突破天际的孤独,才能将杀害母亲的凶手当做朋友?
长大后的弗朗西斯,所有行为的动机似乎也都落在了个人无法排解的孤独感上。
狠心杀了“男宠”,是因为他半夜的突然逃离,
而杀害夜店认识的新朋友,则是因为她得知女主弑父后的摒弃。
一直以来,弗朗西斯跟母亲独自生活在农场,唯一接触的,之后那些解剖学知识。她杀人后敝帚自珍般的解剖学炫技,最后也归于对母亲的思念。
故事将尽的时候,女主身边的过客一个一个被杀,孤独感炸裂的女主来到母亲埋葬的地方,掘坟抱母。
直接跟之前的与父亲尸体共浴两相呼应,将这两个最让人震撼也最诗意的镜头,嵌在了影片的内核里。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个在孤独中走向疯狂的少女,在带来血液的凝固感的同时,难道就丝毫不值得怜悯吗。
终章中,弗朗西斯养大了抢来的孩子,跟小时候的自己一样,一个母亲一个孩子独自生活在农场中。
如果导演再用点力,在这里截断故事结束,所有的观众都会想——
这个孩子会不会像小时候的弗朗西斯一样,陷入到暴力与自身情感失衡的病态中?
可结局并不是这样,随着被囚禁母亲的逃脱,随着警察的攻入,随着一声枪响,
幕落。
佩谢将普通人的孤独感放大了十倍,去讲一个悲剧的恐怖故事,
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思辨,是对家庭的探讨,辅之以优秀的艺术构图和摄影,巧妙的镜头语言,
这部像文艺片一样的恐怖片,
为我们撕裂了现实,呈现了人性噩梦的最深处。
比起空洞的恫吓,我更尊敬压抑着的深思。
欢迎关注看完片晚饭都浪费了的公众号:时光电影铺子(sgtjmovie)
感觉没讲明白,女孩儿的成长过程心态父母的态度,没有一个能说服我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小成本?整个影片中的人和社会环境是割裂开的,使我觉得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人物也没有立起来,剧情的推动也很无力。女孩儿到底是天生变态还是后天,在事情发生前他们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父亲的在母亲死亡这件事发生前后有没有改变?一个问题都讲不清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轻描淡写的过去了。而作为荒诞型,这个片子又没有可以深挖的寓意,“孤独使人变态”这个主题可不能算有深度,在需要隐晦的地方又表达的太直白了。母亲的眼睛也没有点题,感觉这个片子既不猎奇,又不恐怖,想含蓄却直白。
上一篇:电影《猫的葬礼》观后感五篇
下一篇:没有了